“过目不妄”:一个中医学子十余年的曲折求索

时间:2025-06-30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分享到

一、初心的回归

2024年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突然联系了我,希望把我以前总结的考研辅导资料重新整理出版。我得知,她当年是用了我的考研资料成功上岸,硕士毕业后在出版社工作。她觉得当年用的考研资料很好,因此联系到我,希望再次出版。

她提出这个合作需求时,最开始我是没有多大兴趣的。因为,工作以后事情越来越多,我逐渐退出了考研辅导的“江湖”。为什么说是江湖?很早以前考研资料屈指可数,大家特别渴望好的复习资料。我当时就是有感于复习资料的匮乏,才自己另辟蹊径地去探索复习之“术”。后来,考研资料和书籍井喷式产生,并且竞争激烈,“唇枪舌剑”是很常见的。 

虽然已经“退圈”,但时不时还会有人联系我,咨询“过目不妄”的更新情况。面对这些信息,我基本不会回复了,因为不知道怎么回复才能快速说清楚。但每次收到这些信息,对我还是有一丝丝触动。日积月累下,再加上中年念旧心理,思索再三,我还是决定抽出时间,结合这几年的教学以及编撰工作经验,重新加工整理“过目不妄”。因此,“过目不妄·中药”化作《中药学命题规律及考点解码》正式出版,完成了华丽蜕变。

二、过去的热血

考研辅导这件事情,对于我是怎么开始的呢?十余年前的冬天,我跟同学们一起备战考研,当时心态比较轻松,我也喜欢去琢磨一些考研出题规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考研前一天下午,我跟一个教室复习的小伙伴说,出几个题目给你做,神奇的是那些我说过的题目居然出现在中医综合试卷上。

这件事情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继续深挖考研规律,如何快速掌握考点并且做好考题。开始给别人做一些考研经验分享和辅导,后来逐渐有了兴趣,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自认为在浩瀚的考研真题中发现了很多“秘密”,并且开始整理编写“过目不妄”。

在考研经验的分享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沟通流畅,总有人小觑“它”。为何要用“过目不妄”,而不是“过目不忘”?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过目不忘是不可能的。“不妄”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要狂妄,虚心请教,谦虚使人进步;二是不要妄动,磨刀不误砍柴工,备战考研要讲究方法策略。

读研期间,我作为主编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高分攻略》。经过那几年的疯狂努力,当时在全国也做出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都有较大的名气。正如我当时所说,“余虽不才,悯诸生应试之苦,有怀投笔,遂深稽博考,潜精研思,以通研考之法”。从2014版到2023版,总共整理十版“过目不妄”,影响的考生数以万计,这十年也承载了我的青春。

三、成长的曲折

考研辅导最初三年,踌躇满志,影响力越做越大,甚为得意。可是研究生即将毕业,何去何从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困惑。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似乎已看到天花板,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于是我参加了平生第一次公司面试,准备去企业上班。同时,我也参加了当年的考博,由于基本功扎实,当时以很优异的成绩考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博士。

读博期间,我去了泰国碧瑶大学教书,去了陆军军医大学做实验,去了中山市中医医院等单位。经过努力,逐渐“纠偏”,毕业时还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算是比较风光地毕业了。

那些年,我花了非常多的心血在“过目不妄”上,可以说是夜以继日、乐此不疲,在回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后来,逐渐踏上教学、科研之路,反思过去,那几年时光好像是白白浪费了,好像是走了弯路。

确实,当时有很多人对我当初的选择不理解。如果那几年,我潜心临床或科研,为后面打下坚实基础,后面发展是否会不一样?可能会不一样,但我觉得没有遗憾,甚至有些自豪,因为我走过别人未曾走过的路!

明·董其昌《画决》云:“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我坚信,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会帮助看清并找到真正的“自我”。

“过目不妄”的再次出版,我还是比较激动的,远胜于其他我负责的学术著作的出版。我时常会想,它再次面世时,我会如何告诉大家。千言万语,千万思绪,最后化作一句“老朋友过目不妄又回来了”。

如今我让“过目不妄”再次出版,不为薄利,只为初心。 在三尺讲台努力上好课,就足以聊慰平生。现阶段我所能理解的“成熟”是逐渐去遵从本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作者信息:

胡宗仁,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芙蓉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曾先后在泰国碧瑶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医男科学、中医全科医学,擅长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健康科普。兼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主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光明日报》《人民周刊》《中国中医药报》等权威大报发表文章10余篇。发表科普作品30余篇/部,总浏览量近300万次。获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等荣誉称号以及全国博士后揭榜领题优秀方案评选比赛铜奖、 湖南省第九届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大赛一等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科学普及类、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责编:何佳昱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友情链接